林下拱棚栽培双孢蘑菇高产技术


近年来,河南省清丰县在林下搭建小拱棚试培双孢蘑菇,取得成功。经济效益十分显着。每亩林地有效利用面积240平方米,投入物质7200公斤,投资2880元,蘑菇产量2000公斤。达到了5000多元。林下栽培双孢蘑菇不仅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,还能促进林木生长,具有“以林育菌,以菌促林”的生态效应,解决了闲置森林资源与林木之间的矛盾。菌田,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。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: 栽培季节的选择是根据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特点。 8月中下旬堆料,9月上旬上棚播种,10月上旬开始出菇。赛季结束。堆肥的选用以栽培面积100平方米计算。主要配方为:干麦秸2000公斤、干牛粪1300公斤、过磷酸钙30公斤、石膏粉50公斤、饼粉80公斤、碳酸钙40公斤、尿素30公斤、石灰50公斤粉、碳酸铵30公斤。堆肥材料的堆肥堆肥和堆肥前,应根据种植面积估算和准备堆肥材料的量,每平方米施肥20-30公斤,麦秸要滚压平,所需的牛粪必须晒干在阳光下。堆放场地可在林地内就地堆放。堆放时,先用石灰水浸泡麦秸,使其吸足水分,不至于流出。撒一层粪肥,堆底宽约2米,长度不限。底层为干麦秆,厚30厘米,顶层每层材料厚度为20-30厘米。左右,将桩面及四周整理干净,并在桩顶盖草,防止日晒雨淋造成养分和水分流失。堆好后45天即可翻堆,常规堆发酵为1618天,共翻堆4次,间隔5、4、4、3、4次。 2天。辅料在翻堆12次时加入。最后一次翻堆肥时,要仔细检查堆肥的含水量和酸碱度,调整水分和酸碱度,喷洒400倍敌敌畏或1000倍乐果等杀虫剂,杀灭螨虫和其他害虫或虫卵。发酵后的堆肥应呈褐色,柔软有弹性,不粘不臭,无粪便,含水量为65%70%。即用拇指和食指在草堆中取几根草料捏紧。滴几滴水为准,将pH值调至7.5-8.0,略有甜味和霉味。建造小棚双孢蘑菇是一种恒温、好氧性强的真菌。小棚栽培,既利于通风,又能保温保湿,不易受林地气候变化影响。建棚需选择树龄3年以上、冠层密度90%左右、行距3米4米或3米5米、水源方便、地势较高的.大棚宽约2.5米,高1.5米,长度不宜超过30米。中间开挖一条40厘米宽40厘米深的作业沟。投喂前,要对棚舍进行充分消毒和杀虫。铺播1、整床铺铺将发酵好的培养料移入拱棚内,在上面铺上厚约20厘米、宽约60厘米、长30米的长条沟状料床。作业沟两侧。在料床两侧抛出20米。 cm,以促进磨碎的蘑菇生长并提高产量。整个料床要把握三个原则,即粪草混合均匀、干湿均匀、粗细一致。当天将所有培养材料放入棚内,然后喷洒消毒剂或杀虫剂一次,棚内昼夜闷热,以杀灭病虫害和细菌。 2.播种。当堆肥温度降至28C 以下时,开始播种。播种前,用75%的酒精对所用工具和操作人员的手进行擦洗消毒,防止细菌污染。播种采用夹心播种的方法,即不压实,将菌种总量的75%均匀撒在堆肥上,然后用手轻轻提起堆肥,摇匀,使麦粒滚入堆肥,然后将剩余的25%菌种撒在菇床表面,盖上一层薄薄的堆肥,轻轻整理菇床表面,使其平整并略微压实。床上覆盖有覆盖物以促进菌丝体萌发和定殖。一般小麦种子的播种量为每100平方米150瓶(500毫升输液瓶)左右。菌种管理一般播种后,温湿度正常,1天可见菌丝恢复,23天菌落明显形成。

该阶段以保湿和微通风为重点,保持料面和种子块的湿度,促进菌丝体在堆肥上的快速定植。定植生长时,棚内通风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,通风时间宜多在夜间。播后78天,菌丝遍布整个料面,可提高通风率,促进菌丝长入料层。无风时可打开棚膜通风;如遇连续高温天气,需加强通风降温除湿,总之管理应以适温保湿为主,以促进菌丝在堆肥上快速、旺盛地生长。覆土一般在播种后1316天。当菌丝体穿透菌床底部时,它会被土壤覆盖。 110平方米的菇床覆土量一般为4立方米左右,其中粗土约占2/3。细土为1/3。先盖粗土,厚22.5厘米。建议覆盖堆肥以防止其暴露。覆盖粗土后,3天内将粗土喷湿。少喷少喷。每次喷涂后,揭下薄膜通风。当土粒发亮时,用手将其压扁,但不粘手,拍打后土粒内无白心。此时含水量约为20%。停止喷水,然后扣上薄膜。保持空气和土壤湿度,诱导菌丝从物料表面快速生长到粗土。盖粗土57天,菌丝一般已从物料表面长到粗土底部和缝隙中时,应及时盖细土。细土覆土厚度一般为1.5厘米左右,覆土总厚度为4厘米至4.5厘米,要求厚度均匀。出菇管理从覆土到出菇约需1820天。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加强温度、湿度和通风的管理,创造条件促进菌丝体的旺盛生长,促进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。出菇期水分管理要把握“粗土先湿后干,细土先干后湿”的原则,出菇水分要严格,生长水分要适量。稳定”。一般23天后开始喷水,喷水量宜小(每平方米0.5公斤左右)。晴天干燥时每天喷水一次,阴雨潮湿时每天喷水一次。

天气可不喷或少喷。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,减少棚内空间湿度,使细土表面较干,并尽量把棚内温度控制在16℃~20℃,迫使绒毛状菌丝在细土之下的湿润环境中扭结。结菇水要狠就是覆盖细土后10天左右,气温在18℃~20℃时,当绒毛状菌丝已长到细土缝隙,线状菌丝开始变粗时,要适时适量重喷“结菇水”。喷水量为每平方米1公斤左右,以土层吸足水分而又不漏料为准,并连续喷2天,而后停止喷水2天~3天,同时增加棚内通风,促使子实体普遍在湿度较大的粗、细土层之间形成。出菇水要稳就是喷“结菇水”后7天左右,在正常情况下菇床菌丝普遍扭结,并有些菇蕾已长到黄豆大小时,要喷些重水,以满足菇蕾迅速生长发育时菌根能从土层中及时得到充足的水分。出菇水一般要求每平方米喷水量为0.25公斤~0.35公斤,并分2天喷洒。

  采收期管理

  双孢菇从播种到采收,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需要35天~40天,整个采收期约6~8个月。这个时期重点是维持适宜的温、湿度和适当地通风换气,为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。

  1、秋菇管理

  喷水调湿是整个秋菇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,水分调节要掌握好“维持水要常,转潮水要重”的原则。维持水要常即菇多时多喷水,菇少时少喷,菇蕾生长前期多喷,生长后期少喷的原则,要结合气候条件和菌丝生长情况等灵活掌握。一般维持水每天喷1~2次,每平方米用水量0.25公斤~0.5公斤为宜。转潮水就是待每潮蘑菇采收基本结束后,立即剔除菇头残根和死菇,并及时补上采菇时带走的泥土,减少喷水或停喷2天~3天,让土层绒毛状菌丝恢复,积累养分,待绒毛状菌丝生长后,加大喷水量,每平方米用0. 5公斤~0. 75公斤水喷1天~2天,促使菌丝重新扭结,长出第二潮菇蕾。通风换气是秋菇期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环节。秋菇前期,气温高,出菇多,子实体新陈代谢旺盛,排出的二氧化碳多,需要氧气也多,要保持棚内空气新鲜,就必须加强通风换气,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。

  2、越冬管理

  入冬后,因气温不断下降,菌丝中营养储备也相对减少,土层中束状菌丝增多。要加强保温措施,防止寒流侵袭,并适量补水,使菌丝良好过冬,为春季出菇创造有利条件。具体的措施有补水追肥、通风保温、松土除老根等。一般采取5天~7天喷一次水,每平方米喷水量0. 5公斤左右,保持细土粒不发白。喷水应在晴天中午时进行,喷水时还可以结合追肥,施用一些菇丰宝、喷菇宝等增产剂。为了满足菌丝的生活条件,必须做好菇棚的保温,同时注意一定的通风,保持棚内空气新鲜,一般在中午通风2小时~3小时,气温特别低时,可暂停通风1天~2天。松土除老根应根据土层中的菌丝生长情况进行。土层内菌丝生长旺盛,粗壮有力,菌索多而板结,可将细土刮开,松动粗土,并除去衰老发黄的菌索和死菇,以利于新生菌丝继续生长。

  3、春菇管理

  春菇生长期的特点是气温由低到高,出菇由少到多,喷水量也逐渐增多,且要做到先稳后准。早春应从提高菇房室温为主,结合菇房内通风换气,宜选择每天午后气温较高时通风,以利提高菇房温度,要灵活掌握菇房通风换气,延长春菇生长期,并认真做好病虫害的防御工作。

  4、采收

  从现蕾至采收4天~6天。一般当菇盖长到4厘米左右时采摘,采摘时要先向下稍压,再轻轻旋转采下,避免带动周围小菇。采收时最好是随摘随切菇柄,保持菇表洁净和减少碰挤压伤,菇柄切口要平整,不能带有泥根,切柄后把菇放在内壁光滑洁净的硬质容器中。一般约8天~10天生长一潮菇,间隔4天~5天再出第二潮菇。(江苏食用菌网)

 

编辑:XS

标签:
  • 怎样食用菌种植
  •  
  • 食用菌种植经验
  • 更多栏目最新
   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
   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
    蘑菇线虫必须采取防治措施;一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、生物物
   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
   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
    稻田种蘑菇,要抓住四个关键技术环节。一、材料准备栽培1
   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
   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
    蘑菇病害需要科学管理才能控制。具体方法如下:1.加强通风
   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
   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
    现在秋天到了,气温忽冷忽热,气温变化很大。昼夜温差10-15

    推荐网购省20%-90%神器免费领!